“人体器官芯片试验,成功替代基于细胞和动物的药物筛选,试验时长8个月,试验成本降低近40%!”该药物成为国内第一个使用人体心脏器官芯片数据进行开发、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心脏病领域药物,具有里程碑意义。
来源:科技日报本报记者 宗诗涵持续跳动的“心脏”、有代谢功能的“肝脏”、会呼吸的“肺”……在巴掌大小的芯片上,先“盖”出模拟人体环境的“房子”,再向其中引入相关细胞,就能部分模拟人体器官功能。器官芯片与微生理系统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方向之一。
唐纳德·英格伯在华科普演讲 我国首个器官芯片国家标准上月出台,记者采访“人体器官芯片之父”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一个U盘大小、透明有弹性的塑料盒,内里一红一蓝两根细电线交织成双Y结构,这般看似玩具的小东西,实际上却是人体器官运行的“数字化孪生”。
一个小小的芯片,能培育出什么?11月3日,在第十二届腾讯科学WE大会上,哈佛大学生物启发工程怀斯研究所所长唐纳德·英格伯给出的答案是:能培育出各种不同的“人体器官”。器官芯片是一种铺着人类患者的活细胞,可以模拟他们自身器官功能的装置。
近些年,人类在医学领域方面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就,新技术的应用给患者们减轻病痛,也能够应对一些以往难以治疗的疾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患者患上了肾脏疾病,很多时候因为没有肾源可以及时更换,耽误病情无法过着正常人的生活。而所有肾脏患者在透析时饱受折磨,甚至都失去了继续治疗的希望。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申晓佳4月2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从两江协同创新区获悉,近日,位于明月湖畔的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摩方精密)研发设计的一款毛细血管器官芯片作为新型生物培养皿,助力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肿瘤组织及肾脏组织的大尺度培养。
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董进)记者从两江创新协同区获悉,近日,位于明月湖畔的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摩方精密)研发设计的一款毛细血管器官芯片作为新型生物培养皿,助力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肿瘤组织及肾脏组织的大尺度培养。
近日,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传出消息,其利用新型生物培养皿,突破了由于营养供给不足造成的类器官成熟度及尺寸的上限,实现了肿瘤组织及肾脏组织的大尺度培养。而上述新型生物培养皿,正是来自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的一款毛细血管器官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