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东营市位于黄河尾闾,盐土在近海呈带状分布,占东营市土壤总面积的36%,大量闲置的盐碱地与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单言旭东营市利津县人,也是一名2021届应届毕业大学生、预备党员,刚刚20出头的年龄,已经成为了一个农业方面的“行家里手”,并成立了利津县农之园专业农民合作社。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7日讯日前,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同心工程“共铸中国心”公益行动帮扶成立的山东一号藜麦菜种植基地——龙廷镇大河东村的藜麦菜喜获丰收。在基地里,采摘、捆绑、装盒……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一盒盒绿油油的藜麦菜即将从这里装车发出。
九曲黄河,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千里奔赴大海,在渤海湾畔泥沙与海水交织对抗中不断制造出新的土地——盐碱地。东营拥有盐碱地340万亩,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盐碱地之一。如何让盐碱地上长出粮食,长更多粮食是当地人一直在努力探寻的方向。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3日讯 金秋时节,省黄三角农高区的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都已成熟,滨海盐碱地,曾经寸草难生,如今一派丰收景象。接下来,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山东盐碱地上长出的高产作物。 “齐黄34”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所培育的大豆新品种。
编者按:天气回暖,农事渐忙。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雨水时节,大众网派出多路记者,走进东营广袤乡村,采访农业生产一线故事,见证乡村振兴的“一年之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满足“吃饱肚子”这一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风味和营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趋势下,以番茄为代表的各种风味浓郁的蔬菜品种资源逐渐被发掘,并在生产上获得较大面积的推广栽培。而在粮食作物里面,近些年来重视度较高,且开发较好的则是藜麦。
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张程鹏。力争在杂交小麦、航天育种、藜麦、耐盐碱林果、羊肚菌枣菌间作等项目的选育和创新上取得新进展,在高产作物、高效栽培模式探索上迈出新步伐,在“航天育种小镇”等科创平台建设上趟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