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惠安,路过的女性不管是否正在劳作,不少都穿戴着色彩艳丽的头巾,这就是国家级非遗惠安女服饰。惠安女是指生活在惠安县惠东半岛和莆田南日岛海边的女性,和蟳埔女、湄州女一起被称为福建三大渔女,以勤劳智慧、敢拼敢干而闻名。
今天的【争优争先争效·匠心传承】系列报道将带您走进奇而不俗、艳而有韵的惠安女服饰。惠安女服饰在汉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其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演变成其独特性,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我们的福建沿海游来到了福建泉州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我们到这里来旅游的目的,是想一睹惠安女的风采。福建有三大渔女,她们分别为湄洲女、蟳埔女与惠安女,她们的生活习俗是闽中南沿海的民俗奇观,也是福建人文旅游的品牌之一。 惠安女是指生活在福建惠安县的女性。
闽民系是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南下的汉人同化当地闽人、越人融合后的后代,形成于隋唐时期,亦称之为闽海民系、福建人,福佬人,河洛人等等,使用闽语,分布在福建、台湾、海南、浙南、广东以及一部分东南亚国家欧美日本的华裔。
一位中年女子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登上大巴,费了很大的劲,她把两筐水果放在两排座椅之间,看她已经安置好,我们就问了她几个问题,筐里的水果是芭乐,原产于南美,后来我国引进,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种植。
福建南音: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内容之一。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