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是精通12国语言的国学大师,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对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及中国佛教史的研究,有世界级学术意义上的贡献。
走进敦煌,千年万象。“如果只能参观一个丝路遗址,去敦煌。”美国历史学家芮乐伟·韩森这样评价。“世界任何传说中神奇的地方,只要去过一次便不再神奇。但惟有敦煌,在你造访之后,心里的感觉反倒更加神奇。”作家冯骥才如是写道。
来源:【人民网】“在敦煌,在千佛洞,我就是看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会餍足的……”演员黄轩带来季羡林的《在敦煌》选段,透过这段用心灵铸就的真挚文字,让我们跨越时光,共同欣赏敦煌之美。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1935年,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他偶然找到一本敦煌图录,这部图录是1907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从中国甘肃敦煌石窟中拍摄来的,中国古代艺术的灿烂辉煌使常书鸿受到极大的震撼——“奇迹,这真的是奇迹!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上的人,如今真是惭愧,不知如何忏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竟不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规模、这么系统的文化艺术!”
敦煌,一个让人看不尽的地方。见过它的人,无不被它的美丽所震撼。在这里,有一个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它也被称为“大漠里的美术馆”。时间回到前秦建元二年,敦煌城外东南是一片流沙瀚海,目之所及处鲜有生命的痕迹。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留存有史前、上古、中古和近代以来大量的文物古迹,包括史前的聚落和墓葬遗址,以及历史时期的遗址、古城、墓葬、长城、烽燧、关隘、驿站、古道、石窟、寺院、佛塔、摩崖、古建、民居等,数量丰富,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敦煌艺术绝不是莫高石窟中的几尊泥雕和几幅壁画,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现代性中不断生成的中华艺术传统,是不尽的中华文艺之流,是一部打开的艺术宝藏……是作为灵思之源的精神启迪,是一个不断生成新的艺术创作的生命体”,《反弹琵琶——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研究》一书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