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的消息,该所研究人员近日在《地层学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报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团队在全国志留纪浅海红层中长达20年野外考察的重要成果,在江苏南京、浙江长兴、安徽巢湖、江西九江、湖北武汉、湖南张家界、重庆秀山、新疆塔里木等地区的志留纪早期海相红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早期鱼类化石材料,从而为这些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古鱼类化石证据。
通过对一系列古鱼类化石开展深入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早期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再次印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这项重要科研进展主要是基于该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志留系浅海红层中长达20年的野外考察工作完成的,相关成果近日在地层学专业期刊《地层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江豚,又名“江猪”“海猪子”,是生活在长江里的生灵。它全身铅灰色或者灰白色,嘴角微微弯起,好似面带笑容,因而也被誉为“长江中的微笑天使”。在浩浩汤汤的大江中,这一抹微笑已绽放了多久,人类又是何时和这可爱的精灵有了联系?
即日起,“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推出:“文物篇——镇馆之宝请出列”,通过对长江沿线博物馆“镇馆之宝”、地标性文物古迹等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的探访,挖掘长江沿线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共叙长江文化渊源。
中新网北京7月28日电 4.38亿年前,中国长江流域是什么样子?中科院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研究团队的这项基于在全国范围志留系浅海红层中长达20年野外考察的重要科研成果,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盖志琨、赵文金研究员联合指导该所硕士研究生山显任等共同完成,并获众多科研同行帮助,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地层学专业期刊《地层学杂志》上发表。
长江,从世界屋脊出发,穿过高山、流过峡谷,一路向东,奔赴大海。她奔涌而壮阔,流经的土地,留下千古文明。最早的人工驯化水稻、最早的全木构建筑、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体裁“楚辞”……一串串印记勾勒出中华文明的“时空之脉”。
聂运伟在世界大河文明的版图中,《长江文明》的作者冯天瑜等人把长江文明与其他大河文明比较,展现共性与个性,仔细辨析了长江文明复杂演进的悠长历程。《长江文明》 冯天瑜 马志亮 丁援 著 中信出版集团就大河与文明延续的关系而言,长江流域较尼罗河、两河和印度河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