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历史时期,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先后呈上了两篇感人至深的奏表,即《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这两篇奏表言辞恳切,情致动人,尤其是《后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一语,更是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我。
《出师表 》是中国古代三大抒情文之一。言曰:读《出师表 》不落泪为不忠国。 今用16个数字 帮助你掌握记忆《后出师表 》。一:诸葛亮17岁时依附表亲,躬耕于南阳。二:他自比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 三:诸葛亮时常吟诵《梁父吟 》。四:诸葛亮叫卧龙先生。庞统叫凤雏。 一龙一凤。
《出师表》有前后两篇,《后出师表》当为《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应该也是诸葛亮的作品,目前还存疑。《后出师表》一文主要论述了当时形势,并对后主刘禅的一些主张提出质疑,表现了诸葛亮忠于蜀汉,甘心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
主讲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首席讲解员李志在汉昭烈庙北壁东西两侧,分别镌刻着大名鼎鼎的草书石刻《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公元227年,诸葛亮南中平叛告捷,解除了蜀国的后顾之忧,于是统帅大军北驻汉中准备开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北伐战争。临行前,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