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展进涛(南京农业大学);徐雪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加快推动农业碳减排,是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实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重要任务,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科院日前发布的《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显示,1994年以来,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持续下降,当前,我国每年的农业碳排放量保持在6.05亿吨到9.3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时,万元农业生产总值对应的碳排放强度为1.17吨二氧化碳当量,远低于美国、德国等对比国家。
【导读】农食系统包括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包装、运输、零售和食品消费等各个环节,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中国已经发布多项措施,助力农食系统减排。未来,农食系统减排方案应强调综合性、系统性,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助力的同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公共健康。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的双重特性,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农业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仅次于能源行业的第二大来源。实现我国“双碳”目标需要减少农业碳排放,增加碳吸收,以低碳带动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不少农业企业跃跃欲试,有的瞄准循环农业,有的发力农业固碳。生态低碳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对农企来说,低碳发展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大有可为的方向。
9月1日,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大咖对话第二期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企业迎接气候变化挑战,积极实现低碳转型”主题,共同探讨企业低碳转型的新路径、新策略,为农业企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低碳转型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在11月19日举办的2021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发布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这是首次以减排固碳为主题发布的农业农村领域相关技术模式。
【绿色低碳发展·大家谈】作者:江晶(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我国低碳农业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农业碳排放年均值呈现东北、中部、东部、西部递减的趋势,而农业碳排放年均增长率则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递增。这种差异源于各地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政策导向及经济结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