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忧患意识”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于佛道有一特点,即它的“入世”精神,基于此“入世”精神而抱有较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1]自孔子以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执掌应天书院之后,范仲淹把兴教办学放在首位。 一到商丘不看别的,先去找应天书院。打听了,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知道商丘古城。古城里很热闹,充满现代商业气息。一些穿汉服的女孩穿梭在熙攘的人群里。 见了几个学生模样的再次发问。就有人说了,好像在前面城边的左侧,临着一片水。
刚刚过去的2023年,正值李端棻先生诞辰 190 周年(1833年-1907年)。贵州省社科院乡贤文化研究中心专家赵青,推出新作《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李端棻》,可谓适逢其会。首先是赵青执着于历史研究而不辞辛苦的精神。
九年级上册《语文》的名篇《岳阳楼记》让我们认识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今天让我们重新以治水廉吏的身份深入了解他1天下为公 兴水惠民范仲淹曾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镇盐仓监官,掌管盐税。
2023-09-01 09:13来源:中国网 链接已复制字体:小大中国网9月1日讯(记者 张艳玲)8月31日,北京协和医学院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北京举行。今年入学的新生有2745名。全体师生观看院校百年纪念片《尊科学济人道》并奏唱国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赏析:“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透露出忠而遭贬的愤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通讯员 伍梓琪“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是时代精神的灵魂。”11月18日,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单纯在参观完岳麓书院后和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岳麓书院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当时的知识分子能够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讲学。
作者:潘定武(黄山学院教授)戴震(1724—1777)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思想家。他秉持“国之本莫重于民”(《送巡抚毕公归西安序》)的认识,始终不忘解民之蔽、为民富民,尤其呼吁统治者应当“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在清代中期,戴震深刻的民生理念尤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