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女生在圈内,男生往里边扔篮球,被篮球碰到就出局。”在卢湾一中心小学操场上,体育老师孙申彪一边跟孩子们讲解游戏规则,一边强调篮球扔出去的高度不能超过膝盖,确保游戏的安全性。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孩子们在体育课上玩躲避篮球的趣味游戏。
教室里讲授运动营养学知识、体育场上练习跑步、训练馆里学器械攀岩,食堂里老师陪着打饭,让学生吃好还健康……北京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名为《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的体育必修课,成为“减肥神课”。该课程开设两年,帮三分之一的学生成功减重5%以上,有同学一学期减重30斤。
编者按:日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人民网《“体育强国”大家谈》邀请体育教育相关行业专家、学者、校方以及一线体育教师等,结合其中的重要理念和主要变化以及行业人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上好体育课”展开探讨。
日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教育部近期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练习,巩固和运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
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体育八条”——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要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至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通讯员 黄思嘉 陈新苗 被挤占的体育课、“被圈养”的课间10分钟、“被生病”的体育老师……近年来,此类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8月,湖南省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意见》(下称《意见》)。
中国教育报记者 施剑松日前,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将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促进体教融合等8条举措,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构建集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为一体的中小学“大健康”教育格局,将身
10月23日,首届东钱湖教育论坛举行了“为生命成长奠基——学校体育的价值”研讨环节。专家学者从体育精神谈到相关政策,从东方传统谈到西方案例,共同聚焦当前体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探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体育教学“新解法”。长期以来,“边缘化”的体育课常会被其他课程占用,疫情期间“居家网课”更是让部分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打了折扣”。
近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河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落实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暨新兴体育项目进校园现场观摩交流会在郑州举行。郑州市的多所学校展示了富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北京、深圳、武汉、重庆等地的代表分享了当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经验。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 通讯员 钟佳文“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落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攀升,破解的办法是什么?”“如何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2月29日,第二期罗湖区民办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暨高质量发展微讲堂——“体育教改,从理念到行动”拉开序幕。
为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仁寿县文同实验初中结合本校体育工作现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管理长效机制,创新学校体质课程建设,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和品质。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