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潮生根发芽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代,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作为世界老牌殖民强国、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一战时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是世界的霸主。英国殖民地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国力雄厚,工业生产份额占到了世界的13.6%,尤其是英国人牢牢控制着世界的海洋、贸易和金融。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1917年,中国的北洋政府宣布参战,加入“协约国”阵营,具体方式为派遣约14万劳工前往欧洲,帮助挖战壕、运送伤兵及物资、到兵工厂做工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争权夺利的战争,历时4年多,战场遍及欧、亚、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一战的财产损失相当于拿破仑战争以来100年间全世界所有战争开支总和的10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参战国家达33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各国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有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19世纪末,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要求重新划分世界殖民地,这就严重威胁到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各国矛盾日益激化,其中,主要矛盾有四对,即英国和德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矛盾,俄国和德国的贸易矛盾,法国和德国因普法战争的矛盾,以及俄国和奥匈帝国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矛盾,于是,矛盾重重的欧洲,在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组成同盟国,与此同时,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三国协约”组成协约国,共同对抗同盟国,从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