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66岁,岁月如梭,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体验了多彩的人生。根据2007年7月6日,民政部发布的《关于调整部分优抚对象补助标准的通知》中指出:“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并参加过抵御外来侵略、完成祖国统一、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武力打击或者抗击地方的军事行动,迄今已经从军队退役的人员,简称参战退役人员”。
人人都是父母生,富贵贫穷两样分。出生何家天注定,走向何方靠自身。1948年我又有了一个弟弟,因人多地少,种的粮食每年都不够吃,父亲就要在农闲时去自贡市去挑盐到重庆挣点钱买米,那时候跟我的感觉就是吃不饱,经常感到很饿,弟弟在一岁多就死了。
1958 年 4 月,我在55师 165 团通信连当报务兵时,团里接到了去青海执行剿匪的命令,全团于 4 月初以摩托化方式由乐家湾营房出发,经过四天的行军,到达果洛州的首府——吉迈。姚德明,陕西旬邑人,1940 年 1 月生,1957 年入伍,1959 年 3 月入党。
我们149师是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形,与特殊的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的搏斗,特别是《激战四号桥》,《血战黄连山》,《占领沙巴城》,《被困新寨血液染亚口》,仗仗都是硬仗,仗仗都是恶仗,仗仗都打得异常惨烈,伤亡惨重!
当年离开家乡父老,奔赴南疆中越边境战场,难以忘怀的战争岁月,时常浮现眼前,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往事就仿佛发生在昨天,当年血与火的经历依然清晰,那是一段既痛苦又自豪的青春记忆,是一段血腥又难忘的芳华岁月。
涿州著名记者张三清,《在二十九块弹片伤疤的背后——聊聊退伍老兵曹汝民那些耐人寻味的有趣故事》一文中,以精湛的文笔,故事性的体裁,生动地描绘了参战老兵曹汝民,从一个青涩的农村少年,蜕变成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英雄战士的过程,读后诚是让人感动。
2月17日这个日子,对于参加过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老兵们来说,是终生难忘的。可是,每到2月17日,当年的情景便会很自然地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仿佛那枪林弹雨的场面就在昨天,那为祖国而战的使命感犹如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