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 伊茂林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管晏列传》,即齐国相国管仲和晏婴的合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相立传,管仲也被誉为“中国第一贤相”。管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管子》一书中。
来源:人民日报人类为什么需要法律?这个看似简单、想起来又很复杂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精神的追问。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法律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特别是在阶级和国家产生之后,相对系统的成文法开始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管子》中的话“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此句摘自《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体现了秦统一六国前夕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新趋势,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