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目前仍然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线药物,如果能够通过干扰素治疗,达到安全、有效、持久控制乙肝病毒复制的目的,肯定优于长期服用核苷类药物。但是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比较多,有效率比较低,所以在使用干扰素的过程中应该见“不好”就收。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追求临床治愈应用抗HBV药物的过程中,这话更有道理。但有效的负荷剂量和出现不良反应几率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在较为漫长的用药过程中,难免会有诸多曲折和变数,如不同治疗时段的毒、副反应,可能影响用药者的生活、心态、睡眠等诸多方面,而有大相径庭的不适体验。
核苷类药物在 2017 年占据抗病毒药物整体市场84.9%,聚乙二醇干扰素α市场份额占比为 7.5%,其余为短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在 HBVDNA 抑制、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及联合应答率等主要疗效上显著优于短效干扰素,免疫原性比较低,因此聚乙二醇干扰素α已替代普通干扰素,成为现有抗病毒治疗中唯一的干扰素类的一线治疗药物。
我国是肝炎大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超过1亿人,慢性乙肝患者约2800万-3000万例,接近全世界总数的一半!随着病情的进展,相当一部分患者最终可能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导致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2022年4月8日,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郑慧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题为LATS1 is a Central Signal Transmitter for Achieving Full Type-I Interferon Activity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