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3月23日电(记者岳冉冉)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大家庭又添新成员。2022年云南发现了两栖类新物种11种、爬行类新物种8种,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动物学研究》等国际期刊上。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得的消息。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记者1月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在云南省红河州发现我国第二种无足目两栖动物新物种,中文名为杨氏鱼螈或红河鱼螈。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上。两栖动物作为最早登陆的脊椎动物类群,在生物分类上占据重要地位。
新闻发布会请来了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柳学军先生,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旭先生,市场监管总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司长梁艾福先生,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副司长王维胜先生,请他们就打击犯罪、规范养殖、交易监管、动物保护等回答媒体提问。
新华社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南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浙江省发现并报道了一个两栖动物新物种——姬林蛙,为中国已知林蛙中最小体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SCI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上。
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悉,为深化对峨眉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胡军华研究员团队基于详实的两栖动物野外群落调查,并辅以文献资料、标本馆馆藏记录等,解析了峨眉山两栖动物系统发育和功能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群落结构,并进一步评估了空间和环境因子在不同维度两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构建中的重要性。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亚梅近日,青岛市观鸟协会调查人员在开展大泽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时,意外发现一种之前在青岛市无明确记录的两栖动物——韩国林蛙,这是青岛市首个关于韩国林蛙的准确记录,此次发现确定韩国林蛙为青岛市新记录物种。
泰国横跨2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地形多样,物种多样性高。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在生物资源分布上具有相互交融和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有很多关系相近的类群,共同组成许多亚洲特有的属、种。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当天正式在线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向社会公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最新“家底”:2022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38293个,其中物种125034个、种下单元13259个,较2021版新增10343个物种及种下单元。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当天在线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这一最新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48674个,其中物种135061个,种下单元136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