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东南沿海,北起湄州湾南畔,南至东山湾北岸,大约有17-20方“东京大路”、“往东京大路”的石碑或石刻。因这些石碑、石刻都在沿海一带,再加上“沉东京、浮福建”的种种传说,几百年来引起许多民众,学者对“东京”的探索。有没有“东京”存在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些石碑、石刻就是明证。
沉东京,浮福建,救虫不可救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可忘恩负义!古人说得好,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以报!关于石狮吐血,铁树开花,后面还有句,救虫不汤(能)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晋江高甲戏中也是经常演出的节目在东京城里,有一个叫李义的年轻人,以做豆腐维持生计。
福建沿海自古以来有一个传说,即“沉东京浮福建”。解释这个传说的观点非常多,下面例举5种。1.地质变迁现在的福建,原来大部分位于海面以下,东面的台湾海峡中曾有一块名叫“东京”的陆地,后因海侵和地壳运动,“东京”沉到了海底,而“福建”却露出海面,并不断抬升,成为今天的样子。2.
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北边是浙江,西边是江西,西南边是广东省,东边隔着台湾海峡和台湾相望,连接东海、南海通太平洋,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
在崇尚传统“福文化”的中国人看来,这个地方的祖先高瞻远瞩,起名有水平。从六世纪江淹《闽中草木颂十五首》等古代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在梅、李、桃、桂、荔枝等树下,在牡丹、芍药、兰花、木槿花等花丛中,活跃着猿猴、熊、老虎、麋鹿等动物,还有成群的大象,那时气温比现在高。
福建在上古时期被称作“闽”,秦时设置闽中郡、汉代划归会稽郡,不过上古闽地史书记载相当缺乏,究其原因还是人口稀少、未被开垦。晋代以后中原经历数百年战争,人口不断迁徙,到了隋统一,在闽地设置了建安郡,人口才多了起来。
遗址位于深沪湾,距离海岸100-200米,水深2—3米,在低潮位是可露出海面。古森林遗址有数十根树木状化石,也交硅化木、木化石,是古代森林因地址运动,海陆交替没入地下或水底,行年累月,二氧化硅替代树木中的木质素和碳,形成硅酸盐材质,保留细胞形状,吸收各种矿物质,显示黑、褐、紫、红等五颜六色外观,打磨后呈透明和半透明,有的转化为木化玉。
福建地名由来: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古代百越的越族一个主要分支——闽越族生活在闽江流域和东南丘陵和沿海多蛇地区,以蛇为本氏族的象征,或以蛇为图腾,认为蛇是本氏族的祖先加以顶礼膜拜,因此闽越族在很长一段时间保留着崇蛇风俗,“披发文身,以像鳞虫”,有断发文身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