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朋友相邀到一饭店喝酒,选的地方在我家附近,桌子靠近墙角,这样聊天回家都方便。和往常一样,聊些趣事、琐事、各种见闻谈,酒到微醺,和言悦色的俩哥们却为一件鸡毛蒜皮上争论不修,我笑着试图从中调解,他却说什么“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最难最难的路,大都是一个人走的,在黑暗中走,就是在黑夜中看到了微光,你就朝着微光的方向走去,虽然有时你会怀疑,你会怀疑是不是走错了,但所有的怀疑都是为了确信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怎能做圣人之事,人生百态皆尝之!
侄女从城市中学转到乡村中学,她将独自面对一个人的求学路,我推荐她看《风雨哈佛路》,并告诉她:一个人如果真把学习当成一件重要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非干不可的事,那么所有外在的阻力都会变成历练前进的动力,那么越是在乡村这一环境里,越能专注于对知识的学习、越能增强以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
家有“牛”事文/高延新前几天,有朋友电话约我去品尝地方特色“牛头骨”。朋友那边话音未落我却心生反感,不受控制地挂掉电话。起初我是拒绝的,碍于朋友面子,不便推辞,只好赴约。牛,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我把它神一样供奉着。
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有的人曾家境贫寒、出身低微,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然而刻苦努力、一路打拼,最终靠苦学苦干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在学习、工作上曾落后于人,事不遂愿,然而卧薪尝胆、奋发作为,结果弯道超车,令人刮目相看。
作者 司民 记者 张雨鑫说来很好笑,我虽然已年过古稀,但还时常忆起母亲在世时,运用“俗话说”对我言传身教的事。母亲是典型的农家妇女,没上过学,不识字,可对流传于民间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等记得又多又清楚,而且还能熟练地运用。只是分不清它们的类别,在她那里,通通都是“俗话说”。
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事情,如果持续忍让会有丧失原则,过于窝囊的嫌疑,显得自己毫无底线,无颜立世;但要是不顾管不顾,为争口气奋起反击,又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引发很多的麻烦,显得自己修行不够,头脑发热,意气用事!究竟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有没有区分选择这两种处理方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