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曾起到稳定社会的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程朱理学被人“神化”为必须固守的教条时,当读书人只知道死读经书而失去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求真精神时,整个社会便变得沉闷无比。在这样的环境中,庞大繁杂的理学体系,不知不觉中成为无数的条条框框,束缚甚至毒害着中国人的心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气是中国哲学里的重要概念,中国哲人用其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从客观的自然存在至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现象)。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伯阳父(西周宣王、幽王时的太史,生卒年月不详)就用阴阳之气解释地震。
作为心学之代表的阳明不仅继承并发展了朱熹在心理、知行、天人等关系问题上的思想主张,而且还在朱熹心理合一、超越性等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将外在天理内化为人的良知,这一方面凸显出人类在宇宙中的主体性和与天地万物的一体性,另一方面也将传统儒家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摘 要:晚明儒者吕维祺的《孝经大全》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孝经》学著作,此书在注释体例上采用了第一重“己注”与第二重“他注”的二重注释形式,以此综罗前代之注,加以批判地继承,其典型表现之一便是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派之说的融汇吸收,体现出了鲜明的和会朱陆的注释特色。
在徽州闲逛时,听说休宁有一处王阳明隐修地,立即前往探询。凡圣贤各地都想留迹祀奉,此处不知如何? 我们艰难地七转八弯来到这山形如拱券的“天门”之处。透过“天门”望去,又是一座如冠冕造型的山峰,如同天外有天。拜谒一位大儒硕彦,而他又仿佛在“天问”。
【来源:鹰潭市文化广电旅游局_图片新闻】在鹰潭一砖一瓦都有故事一草一木都藏着传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象山书院邂逅千年心学,聆听朗朗书声鹰潭文旅 ,赞103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陆九渊来到鹰潭贵溪应天山很快被这里的山川景物吸引决定在这里开学授课因为看到应天山“宛然巨象”就把
鼎革之后,明遗民痛定思痛,反思亡国的历史教训,又认为“王学”是罪魁祸首之一,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顾炎武,他在《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一文中,痛斥王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致使“神州荡覆,宗社丘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