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追史探今编辑:追史探今引言: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家族观念非常重。如何能够将家族发扬光大,如何将家业传承下去是家族的头等大事。
古代皇帝选继承人,会立嫡立长,为什么不立贤呢?贤明的储君难道不更有利于江山社稷吗?九子夺嫡淮下书生先问你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贤?或者说,贤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清朝道光的立储,就是一个最好的答案。道光晚年在立储大事上,犹豫不定。
历史是一部残缺但又真实的纪录片,我们试图从历史本身抽离出来,用多维的视角去发现一个个我们未知的已知。【历史大发现第09期】中国的封建王朝来说,立储一直都是一个关乎到帝国存亡的大事。所谓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开国之君南征北战挣下来的这偌大的家业,到底该传给那个儿子呢?
俞晓群诸史《五行志》及《灵征志》《灾异志》,以皇家为核心,记载世间万象的变化,有一个重要的指向,就是与皇帝继任者相关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关于储君的故事最多。一、立储的规则储君是为皇帝准备继承人的一种制度。
前文说过,西周时期,在宗法制下已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规则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既然要在孙周兄弟们中选国君,按规矩第一人选应当是孙周的哥哥,但不巧或者凑巧的是此人是傻子,甚至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所以当不了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