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是珍藏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国宝,在其铸成3000年之后的1963年得以重见天日,其腹内铸有12行共计122字的长篇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在克商之后告祭于天,宣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表达了要在“中国”营建新邑、治理生民的战略构想——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何尊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尊”。
那一年,30岁的顾颉刚先后发表了《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答刘胡两先生书》,抛出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古史“层累说”,提出了层累的“三层表现”,坚决主张必须“四个打破”,挑起了“古史辨”和古史重建的“古今之争”。
“宅兹中国”:最早的“中国”在哪里?当代地图上的“中国”图景是按照现代国家的标准描绘出来的,并不是过去的“中国”。古代“中国”的版图一直在不断地伸缩移动。那么,最早的“中国”是哪里呢?“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青铜酒器何尊上面。
何尊铭文里的“中国”字样。何尊。 “宅兹中国”四个字出自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也是最早的“中国”一词的出处。那么,“宅兹中国”背后有一段怎样的历史?中国何以称“中国”? “中国”两字的来历 在中国的传世文献中,比如《诗经》和《尚书》里,都有“中国”这两个字。
“宅兹中国”四字,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的铭文,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瑰宝,属于国史范畴,而非某一省的省志,更不是某个家族的家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以扎实的学术成果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不断引向深入,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贡献学科力量。
自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算起,现代考古学扎根中国大地已历百年。雄关漫道真如铁,回望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历程,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考古发现取得丰硕成果。
7月29日晚,由上海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导,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单位共同参与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该展览是“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的第一个展览,7月30日起正式对外展出。
演讲人:孙庆伟 演讲地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孙庆伟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秘书长,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考古学和先秦史教学研究工作,致力于中华文明起源、三代都邑考古、三代礼制文化、考古学思想史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