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大部分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刺激,然后又因为网络搜索刺激进一步严重化,变成了恐友,知识学习和身份角色关系都是以网络为媒介,虽然说是获得信息的速度特别快,但是因为毕竟没有艾滋病防治一线的数据和实践,很多时候都是站在自我的感觉上去认知的,难免可能与实际偏差有点大。
作为一名疾控医生,又作为一名恐艾心理咨询老师,陈晓宇写了一篇关于囤积资源,如何获得安全感的艾滋病恐惧症脱恐文章,收到了很多身陷艾滋病恐惧症朋友的留言和反馈,很多人认可自己反复搜索收集网络碎片化的艾滋病信息是不行的,这样长久下去摆脱不了对艾滋病的恐惧,对如缓解痛苦依然无从下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此问题的大前提是,恐友的艾滋病知识特别充足了,但还是不能脱恐,如果他的知识足够充足,那也意味着他可能是准专业人员了,如果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却没办法相信专业领域知识的真实性,我们还有什么客观标准评价所谓的专业呢?
在上一篇15分钟消除恐艾心理之十三的文章中,张老师和大家探讨了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明明已经问了无数个艾滋病防治医生,确定已经排除了艾滋病感染风险,内心却依旧对艾滋病恐惧,不断地进行记忆反刍,希望能够找出点可能被忽略或遗忘的关键,来证明自己无法彻底摆脱恐艾是真的存在“万一”。
作为一名艾滋病防治专业的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特别理解恐友的纠结和焦虑。关于恐艾的成因,在我此前撰写的相关推文见原文链接和视频见原文链接里有详细的介绍,原因基本上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专业知识不足,但这部分很容易通过专业知识解读破除他们的疑虑。
对于艾滋病恐惧症心理治疗是必须的,但很多患者早期一般不会想到接受心理治疗,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心理疾病,自己的担心是完全正常的,尤其是那些有过高危行为的人。只有到多次检查之后,仍不能摆脱自己的担心和痛苦之后才会想到求助于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