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友的观点:忧虑与反思作为一个关注环境问题的美国人,我对中国沙漠治理的模式感到复杂。沙漠化是全球性难题,中国通过植树造林和治沙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八步沙”治理项目和库布其沙漠绿化案例。然而,这种大规模的人工干预是否可持续,让人存疑。
“光伏+治沙”“光伏+生态”“光伏+粮食”“光伏+牧草”“光伏+中药”……近年来,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世界瞩目。但随之而来的是,个别地方违背科学规律,简单地认为“越绿越优”,追求大面积、高密度、高固碳量、高产值的绿化效果,夸大“光伏+”的作用。
在中国西北部,毛乌素沙漠曾是一片荒芜之地,给当地带来了诸多困扰。如今,这里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变化,从漫漫黄沙逐渐向葱郁绿洲转变毛乌素沙漠,其名在蒙古语中意为“坏水”,形象地展现了此地曾经的恶劣状况。往昔,这里本是肥沃之土,游牧民族在此悠然生活。
来源:海外网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西防护林,一排排胡杨树郁郁葱葱。(图源:东方IC)沙漠如何变成绿洲?不妨留意一下“中国方案”。12月14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落下帷幕。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5%,其中尤以沙漠危害最为严重,其面积已达80.9万km2,并且还在继续扩大蔓延,平均每年有610km2左右的沙漠出现活化,其中有310km2土地沦为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