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自然》杂志刊登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与其他单位合作的成果:首次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由中国科学家首次率先独立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是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的重要突破。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上海7月18日电(记者吴振东)记者18日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系赵俊教授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成功生长了三层镍氧化物,证实了镍氧化物中具有压力诱导的体超导电性,其超导体积分数达到86%,这意味着又一新型高温超导体被发现。
这是继铜氧化物之后,科学家发现的第二种在液氮温区超导的全新材料,也是我国科研人员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有望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实现更广泛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又一新型高温超导体被发现!7月17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赵俊教授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赵俊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实现了大批样品的生长,最终成功合成了纯相三层La4Ni3O10镍氧化物单晶样品。
新华社深圳2月18日电(记者白瑜)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团队于北京时间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的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突破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星灿、陈宇翱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央视新闻 图为什么会出现高温超导现象?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人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朝着理解高温超导机理迈出重要一步。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即零下201.15摄氏度,液氮温区附近)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电流在零电阻状态下飞驰,能源传输的终极梦想正被中国科学家改写。”2025年2月18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载了一项来自中国的重磅研究:由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成功在常压下实现镍基材料的高温超导,突破困扰学界四十年的“麦克米兰极限”,为人类叩开超导应用新时代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