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的红军长征途中,当时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因突围点在全州边界,故国民党方面又称全州战役。
今天,11月27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湘江之战纪念日。湘江之战,中央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遭遇了成立以来最为沉重的损失,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之战能够取得胜利,除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英勇牺牲,还有不为常人所知的特殊原因。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934年,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国民党军设下四道封锁线,试图在湘江以东彻底摧毁红军。湘江战役便是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时,于湘江流域爆发的生死决战。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原来推行“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在实行这次突围和战略转移的时候,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笨重的器材。全军8.6万多人在山中羊肠小道上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过一个山坳。
1934年11月底到12月初的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极其危险的一幕。经过两天激烈的战斗后,12月1日凌晨一时半,中革军委下达紧急作战命令,要求各部全力阻击和坚决消灭企图封锁湘江渡口之敌和尾追之敌,保证后续部队过江。
1934年底,在湘江附近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因为在这一年的11月,湘江岸边发生了一场极其惨烈的战役,这就是湘江战役,在红军长征途中,再也没有比此战役付出的代价更大的。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作家曾平标怀着敬畏之心、深切之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战斗的足迹,寻访“湘江之战”的战场旧址,体验战争的惨烈,缅怀红军英雄,激活创作灵感,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的写作,推出了一部沉甸甸的重大红色题材作品,向牺牲的红军烈士致敬,也向建党百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