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人们工作压力增大、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等等,导致心律失常发病率不断走高,我国心律失常患者人数超过一千多万。心动过缓也被称为心率过缓,指的是日常状态下心跳低于60次/分钟的情况,这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
经常会有患者咨询医生:“医生,你看我这心电图的报告单上写着窦性心动过缓,严重不严重,需要治疗吗?”其实,“窦性心动过缓”这一医学术语,简单来说就是指心跳比正常人慢,虽然听起来让人担心,但只要我们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就能有效地管理它。
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有:1、迷走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兴奋可直接抑制窦房结兴奋频率,导致心率减慢。窦房结功能受损:,炎症、缺血、退行性变等可导致窦房结受损,致使窦房结自动去极化的能力减弱,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也就是心跳速度,通常而言,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心率应该保持在每分钟60次至100次之间。轻度的心动过缓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不必要过于担心,但是如果心率长期低于50次/分钟,那就属于严重的心动过缓,这就要提高警惕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人们常说,心跳是生命的节奏器,可如果这节奏出了问题呢?有些人可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心跳忽快忽慢、跳得不规律,甚至偶尔“漏了一拍”,不禁担心:“这是不是心脏病?会不会很危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体检高峰。在众多体检项目中,心电图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检查手段。它操作简单,数分钟即可完成,除了可以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之外,还可辅助医生判断心脏健康情况。那么,怎么理解心电图结果中显示的“异常”?这些异常一定代表心脏病吗?北京安贞医院的李曦、胡荣来为大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