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具有极为深厚久远的灵修传统, 从吠陀时期开始, 祭司的颂歌、“仙人”的灵修、禁欲的苦行就在农业兴起、城邑出现、商业萌芽的恒河流域络绎不绝, 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因此遍地开花, 早期佛教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参透人生真谛, 进而推行教化的。
北宋刊苏轼写刻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初刻于北宋元丰八年苏轼49岁时,重刻于元祐三年苏轼52岁时,刻、印的时间均在苏轼生前。宋刊苏写本《楞伽经》在中国已失传九百多年,因此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foreword3 自 叙 (一) 《楞伽经》,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六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
第一章 禅宗言意观的演变: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 一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早期农禅宗教语言观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的佛祖灵山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的故事,暗示了禅宗对待语言的基本态度,即所谓“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谈到灭佛,我们必须明白,什么叫灭佛?概念不弄清楚,那么也就无法判断哪些历史事件算灭佛,哪些不算。就像很多历史爱好者谈起义一样,什么是起义?如果杀皇帝,企图推翻政权就是起义,那成济杀曹髦算不算起义?因为起义的概念没弄清楚,所以凭空产生了很多争论。
作者:杜宁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法国20世纪的后现代理论中,对禅道思想的发现和借用成为法国思想家反抗“逻格斯中心主义”和“话语霸权”的重要理论资源。例如,罗兰·巴尔特就将禅道精神作为推动其“中性”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