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西昌发射场,47岁的王振国攥着布满老茧的手掌,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大屏幕上的倒计时跳至“T-30秒”,这位经历过三次重大发射事故的火箭燃料系统总师,闻到了空气中熟悉的氧化剂味道——与二十年前那场导致整流罩分离失败的燃料泄漏事故如出一辙。
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载着3名航天员,奔向太空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载人航天型号技术负责人王有波说,采用模块化生产和装配的方式,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机构分系统控制驱动器产品已实现了通用化生产,模块通用率达到85%以上,元器件的通用率达到95%以上。
来源:5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建松5月30日,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点火起飞,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搭乘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载人航天精神之源。20世纪50至70年代,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国防科研工作者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在自主完成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发射的过程中,用智慧和生命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的精神密码是“超常”——超越平常,成就非凡。
“伟大事业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在党中央坚强、正确、有力的领导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不断勇攀高峰,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题:追逐梦想 协同攻坚——探月精神述评新华社记者胡喆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三号着陆器至今仍在正常运行,刷新着国际月表探测的新纪录;在月球背面,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面工作超过1000天;在科研一线,嫦娥五号带回的“最
浩瀚太空漂浮的卫星,像极了一枚风筝,一条看不见的线,一头拽着卫星,另一头攥在航天驭星人的手中。在围绕着这颗蓝色宝石的近地面,有近7000颗人造卫星正在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在这7000颗卫星中,有5000余颗属于商业卫星。
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航天精神,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不仅要传承好这些精神财富,更要不断解锁航天精神中的“奋斗密码”,让航天精神在伟大的复兴路上勃发出永续生机,激励我们不断向前,去探索星辰大海,去迈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