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追求“一字不差”,不如抛开刻板的纠结,在更深层的情感上理解作者、理解历史、理解文化。网友发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展出的苏轼亲笔手书《前赤壁赋》中,原文并非人们熟悉的“沧海一粟”,而是“浮海一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的《赤壁赋》是许多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课文,其中“沧海一粟”更是无人不知的经典成语。“沧海一粟”意为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比喻渺小、微不足道。不过,台北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帖中写的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
“沧海一粟”是人人琅琅上口的成语,比喻事物渺小而微不足道,语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据岛内媒体中时新闻网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根本不是“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导致错误以讹传讹,误传千年。
13.“沧海一粟”与“杯水车薪”可以通用吗 这两个成语不可通用。电视里播放某国与某国交火的消息:某国人民因被轰炸,破坏严重,急需救济。播音员谈到世界各国对该国人民的救济情况时说:“只有某国的一艘船运来了药品帐篷,比起该国难民的需要来说真是沧海一粟。
译、解、颂:一路迤逦。蜉蝣的翅膀,如衣裳般楚楚鲜亮。《蜉蝣》——生命短暂,死亡永恒!苏轼在他的名篇《前赤壁赋》里有这样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闫雯雯10月25日,东坡大家讲第二季迎来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衣若芬。衣若芬教授主要从苏东坡的大众传播与误读、东坡文图学研究、苏东坡的国际传播等方面,与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曹逸梅、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翟晓楠进行了对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