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示》,其中,郝亚明主持的《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人口流动与深度交融的动力机制研究》课题成为贵州省唯一获立项公示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共同性是主线和方向,差异性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共有”一词,有多元一体的涵义,既表明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也说明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汇而成,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会议现场。校党委书记褚光荣指出,郝亚明教授的专题报告从“理论审视”和“现实思考”两个维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及需要把握的重点要点进行了客观专业的阐述。分析深刻,见解独到,是难得的一场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并重的高质量辅导报告。
去年10月,贵州民族大学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塑像,以缅怀他为贵州民族大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如今,这座塑像已成为学校标志性人文景观,时刻激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踔厉奋发。贵州民族大学前身贵州民族学院的建立与费孝通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学之于贵州民族大学,是基因里自带的底蕴。今日之贵州民族大学,经过73年的办学实践,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献策献力、深度参与。
10月28日,第四届“迈向人民的中国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及高校70余名专家参会,他们将分为2场主旨演讲和6场平行论坛,共计带来42场精彩报告,共同探索社会学高质量发展新途径。
近日,国家民委通报了2022年度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评选结果,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获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 据悉,2022年度共评出优秀调研报告20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60项、优秀奖80项。
12月13日,贵州民族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19次专题学习研讨会在大学城校区召开,会议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扎实推进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推进民族团结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民大智慧、作出民大担当。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名单,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吴电雷教授申报的《西南少数民族戏剧中华传统题材剧本整理与研究》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来源:【未来网】4月22日,黔东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授牌仪式暨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杨承进,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出席。
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郝亚明指出,美国是世界上监禁率最高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美国政府寻求以“市场化”的方式来缓解监狱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财政压力问题,由政府补贴、私人承租承建的私营监狱模式大行其道,并长期化乃至制度化。
12月27日上午,“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暨《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年会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贵阳学校开幕,来自全国大中小学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等齐聚一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交流经验成果、激发思想共鸣、深化实践创新。
2023年5月11日,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主办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治理”学术交流会在昆明举行,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等知名学者齐聚春城,共同研讨。《中国新闻》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报道,现转载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