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马头琴》金少凡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永远的马头琴》以饱满的热情、轻松明快的笔调,讲述了一位少年草原逐梦的故事。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每个人从小都是马背上长大的,辽阔的蒙古高原、独特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了蒙古族独有的游牧文化。
《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即便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人状态更好。从公园20分钟短暂的休憩推及到在草原上一生的漫游,李娟写:“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
文化和自然遗产里的中国密码为了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艺网开展“读懂中国读懂党 讴歌中国讴歌梦”之“文化和自然遗产里的中国密码”主题推荐活动,由文艺工作者通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推荐自己家乡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遗
遥望山外的山更高、天空更辽远。本次音乐会将用马头琴与火不思等蒙古族传统乐器呈现《天边》《鸿雁》《回想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万马奔腾》等多首耳熟能详的曲目,更有音乐活化石“呼麦”表演《故乡》《我的太阳》。
蒙古国2023年度“游牧民族”世界文化节18日在首都乌兰巴托以东40多公里的泰吉山谷开幕。这一文化节旨在展示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次“游牧民族”世界文化节将持续到20日,其间将组织文艺演出、民族服装服饰展、手工艺品展以及赛马、射箭、摔跤等30多个类别的700多场活动。
2022年9月16日,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的“一衣带水 共创未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庆典晚会上,来自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大草原的马头琴演奏家依拉娜,携手另外7名马头琴演奏家,共同表演了一首《万马奔腾》和一曲蒙古长调。
人民网乌兰巴托2月5日电(记者霍文)4日,庆祝中蒙建交75周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开幕式在乌兰巴托举行。中国驻蒙古国大使沈敏娟、参赞兼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李峙、蒙中友好协会主席巴特苏赫、蒙古国自然环境和旅游部、文化部、乌兰巴托市政府负责人以及蒙古各界代表500余人出席活动。
中蒙两国嘉宾合影。人民网记者 霍文摄蒙古国本土优秀教育工作者合影。人民网记者 霍文摄蒙古国立18中学学生表演舞蹈《桃花诺》。人民网记者 霍文摄蒙古国立52中学学生表演舞蹈《唐宫少女》。人民网记者 霍文摄旅蒙华侨蒙中友谊学校恩和金演讲《汉语带我奔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