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出版于1516年,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初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通过虚构的对话体形式,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乌托邦岛。
恩斯特·布洛赫的精神遗产与当代意义——访克劳斯·库费尔德教授450 战洋 张芳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是一位专注“乌托邦”领域的理想型哲学家。
《哆啦A梦: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是在2023年6月1日儿童节上映的动画电影,众所周知,哆啦A梦系列动画片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现在已经走到了21世纪20年代,不多不少,刚刚好的经历了50年,半个世纪,然而国产动画片,没有任何一部系列作品可以50年长久不衰,但日本动画片它做到了。
今天我们来谈谈乌托邦。这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是乌托邦,二是乌托邦有什么用处。那么什么是乌托邦呢?首先,这个名称来自于一本书的名字。1516年,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写成了一本名叫《乌托邦(Utopia)》的书,该书还是用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写成的。
“每个乌托邦的构建者都忽略了人类本身的欲望,盲目用技术和体制来改造社会,制造理想国。”在这本书中,莫尔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岛屿国家,那里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和生活方式都是完美的,人们过着和谐、平等、公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