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吃鳊鱼,也就是武汉人常说的武昌鱼,鳊鱼的口感确实鲜嫩,做法也比较多,比如:红烧鳊鱼、清蒸鳊鱼、豆豉烧鳊鱼、香煎风干武昌鱼、剁椒武昌鱼等,但从小吃鲫鱼长大的我,还是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鲫鱼鲜嫩,肉质微甜,但鱼刺多,鳊鱼鱼肉相对鲫鱼来说会老
8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全世界的2/3,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1/3以上的动物蛋白来源,湖北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
鲫鱼四季都能钓,所以钓到大个头的鲫鱼,那可是千载难逢!一斤重的鲫鱼都算得上是王者,更别说九斤七两的“大家伙”了。这则新闻的出现,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在钓鱼圈里炸开了锅! 九斤七两的鲫鱼,这重量,这体格,简直颠覆了人们对鲫鱼的认知。
今天的世界上每养三条鱼,就有两条来自中国。大家好,我是桂建芳。今天,我从个人的研究经历,从《鲫的育种故事》,来谈一谈水产养殖和保障全球食品安全的中国智慧。我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大家知道,鱼类等水产品是世界公认的较为优质的蛋白来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每人平均一年才能吃上一条鱼,而今天,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周可以吃上一条重约0.9千克的鱼。而我们吃到的每10条鲫鱼中,有7条都与桂建芳院士密不可分,因此他被亲切地称为“鱼院士”。作为鱼类遗传育种专家,40年前,桂建芳就立志“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吃得起鱼”。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1日讯 5月11日,有“鱼院士”美誉的桂建芳院士,在武汉动物园冒雨为小学生上了一堂“说鱼”主题科普课。桂建芳院士冒雨登台,为小学生上自然科普课。记者李子云 摄桂建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一直热心公益科普。
记者 游玉婷 通讯员 叶玉回 苏娟 刘晓汉每年立夏前后,水温逐渐升高,水产养殖也随之步入繁忙的时节。5月7日,在国家大宗淡水鱼技术产业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的支持下,新洲区将100万尾“中科3号”异育银鲫鱼苗,免费发放到近60位养殖户手中,助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
8月份上中旬,安徽省气温多数35摄氏度以上,局部地区会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受高温、鱼载量、投喂量增大的影响,养殖池塘水质趋于富营养化,尤其是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趋高,频繁诱发细菌性和寄生虫病疾病。
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视频剪辑 张渊通讯员 韩琪“桂院士,您好!请问您喜欢吃鱼吗?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吃到您培育的无刺喜头鱼呢?”“您培育的异育银鲫等养殖新品种,对于长江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您当年参加高考时是什么心情?为什么选择细胞生物学专业?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8日讯喜头鱼真的可以没有肌间刺,长江大保护不可以没有“大”字……4月27日,2023年武汉湿地小卫士、森林小卫士活动启动仪式暨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两周年科普课程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为市民分享了鱼和水的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