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chang15336896236,进行交流:))1高中时教我语文的阎老师,经常节选课外的古文篇章让我们抄写翻译——每次都写满一黑板。有次周末,我们又抄写了好几大张古文段子回家预习。其中有一段文字,难住了我。“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动植物的禀赋。只有在运用这项禀赋时,人才能收获生命的意义。一部启发心智成长的著作,用哲学性和宗教性的思考,告诉我们:我们能否追寻更充实的生活,激发内在才智和创造力,取决于四个认知层次的契合度——如何看自己、看他人、看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看世界。
好为人师的韩愈写出了《师说》这篇充满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文中,韩愈提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概念,分别可以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学业技能教育和答疑解惑的指点。笔者一直以为,全国的老师们统统应该将《师说》倒背如流。
作者:李建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任四门博士。文章中所谓“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唐人并没有否定这样的断文识字的教师,而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形容词和名词是两类不同的词: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形容词一旦活用为名词,就不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状态,而是临时表示具有这种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一般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