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嫁过来就守寡2年了,苦了你!但我走后,你不要改嫁,有重任相托!”1925年,苏州望族潘祖年临终前支走旁人,拉着20岁的孙媳妇的手说。孙媳妇含泪一口答应:“我一定做到!”他的孙媳妇叫丁素珍,18岁嫁给潘承镜。谁知仅3个月,丈夫就暴病而亡。
旱舫挂着一块匾——云读泉听,对联则是潘家女婿吴湖帆所写:“池边客约同邀月;廉外禽言莫损花。”诗情画意的环境,讨论着高雅的话题,但,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希望我写一本关于苏州“贵潘”家族的书。从此我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稍微推开了“贵潘”家族的大门,从门缝中多少知道了些大宅门里的尘封往事。
潘氏家族及其收藏——记著名收藏家潘达于先生□ 赵启斌潘达于先生原名丁达于,生于1906年,父亲为晚清县令,1923年18岁时嫁与潘承镜先生为妻,她的姐姐丁燮柔则嫁与潘博山(承厚)先生,姊妹二人同为潘家的媳妇。潘达于先生结婚三个月,她的丈夫潘承镜先生就去世了。
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如:定鼎、问鼎,所以,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比喻喧闹、混乱。
1937年深秋的苏州城,枪炮声此起彼伏。一队黑影悄然翻入潘家老宅的残垣断壁,领头的女子裹着粗布头巾,脚踩一双磨破的绣花鞋。她死死攥着铁锹,指甲缝里渗出血丝,却咬牙对身后人低吼:“快!天亮前必须埋完!”这个女子,正是20岁守寡、被日军悬赏通缉的潘达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