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本文将详细介绍天安门近300年的变化,包括初建时间、建筑风格、建筑背景、修建人、因何而建、修缮年份和次数,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
1961年10月1日晚,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节群众大联欢。新中国成立后,矗立在北京城中心已600多年的天安门,见证了无数大国内政外交的重要瞬间,也成为中国人时代记忆中熟悉的背景和坐标。中青报老照片来到北京,去天安门看一次升旗、留下一张照片,是几代中国人的情结。
这些老照片里,藏着“不一样“的天安门。北京中轴线南端永定门。一线中轴,承古通今。天安门,不仅在北京中轴线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同时也是诸多重大历史时刻的见证地。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1417年,1420年建成,它之前叫“承天门”在崇祯17年时李自成攻入北京,承天门毁于战火,清朝顺治8年,1651年的时候在废墟上展开大规模的重建,后改名为“天安门”在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天安门又再次的变形严重,同年毛主席批示,原样不变,尺寸不变,在1970年,秘密的把破旧的天安门拆除,在原基础上进行了重建,一直沿用至今。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面临长安街,是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其图形更是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建成于1420年,最初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很多触发巨变的政治、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与近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紧密相连,其空间形态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