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呼兰河传》,呈现出东北那片广袤而富有生机的土地,还有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和生活的艰辛。作者捕捉了呼兰河小镇的日常风景、人物和故事,结合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让呼兰河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喜怒哀乐通过生动而真实的描写,带给读者一个不同寻常的生活片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分享的好书是《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20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1942年1月22日,“文学洛神”萧红在香港病逝。当时,萧红被庸医误诊,切开了喉管,导致无法说话、进食。临终之际,她只能拖着病躯,用纸笔写下两行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冷遇,身先死,心不甘,不甘。
她在《呼兰河传》里描绘了这样一群人,一样是逆来顺受,在他们中间浑然不见积极进取、使生活更加美好的决心,没有希望,不知未来在何方,只是依着春夏秋冬的时序,过着脱下棉衣去、换上单衣来的日子,似是活在当下,紧紧抓住永恒的现在,但更多的是任其自然、听天由命的无动于衷。
一院子里,不管下雨天还是晴天,都是荒凉的。朽木头、乱柴火、旧砖头、沙泥土、破大缸、破坛子、腐朽的猪槽子、锈掉的铁犁头……一切都失去了生气,都在腐朽破败。二家里的房子虽外表不坏,但是却让人感觉内容是空虚的。存储粮食的三间房子里,老鼠和麻雀在啃食着粮食。窗户和门都是坏掉的。
胡彦飞胡彦飞,陕西省西安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硕士。《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有以下指导:“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作者:胡不归在黑龙江省内,松花江上有一条支流,名叫呼兰河,古称“忽拉温江”,大多数人知晓这条河,源自民国作家萧红所著小说《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背景即该河河口流经的呼兰县。《呼兰河传》最初于1940年载于香港的《星岛时报》,是萧红半自传式的作品。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内容梗概: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禽兽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