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目前对基于“核心素养”建设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的意义已经形成共识,但具体到学科课程中,如何界定和表述核心素养,以及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还存在不少疑惑。
出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编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主编:史宁中、曹一鸣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核心素养的内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张洪波校长带领团队在苏格拉底“产婆术”思想的指导下,提出“扶学”教学主张,建立了“先扶后放”课堂教学范式,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是“双减”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的有益探索。因此,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
从世界范围看,新加坡在1998年提出来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5年是OECD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界定和遴选:行动纲要》,2006年是欧洲和法国分别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促进终身学习》以及《七个核心素养》,2007年是美国提出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13年是日本提出了“21世纪能力”框架,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原来1996年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五大支柱”,被称为“学会变化”,而且有四个关键词,接受变化、适应变化、主动应对变化,最高层次就是引领变化。
文章摘要:“核心素养”旨在勾画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向、内容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意味着,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