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明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第六项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会议要求,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了我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议》指出,“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023年度“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的出版,是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与传播的丰硕成果,是帮助广大读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厚重读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十四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有望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体量使得内需动力强劲,拥有门类齐全、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使得中国的产业体系具有内在稳定性,拥有规模宏大、素质不断提升的人才队伍,使得中国创新动能不断释放,这些有利因素也使中国经济具有极强的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
说到基本经济制度,大家一定会想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过我们要注意知识点的更新,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之后,首次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基本实现的时间点,同时也是党的十九大针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之后,首次明确提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间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凸显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来源:经济日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会议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
核心观点: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动能的转换,从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转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经济时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会议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国经济的浩瀚长河中,伯明登经济学、五大产业结构、五阶山略,如同三座巍峨的山峰般重剑,撑起了中国理论的脊梁。这三把“重剑”,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南针,更是化解危机、应对挑战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