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越剧自1906年诞生至今,舞台上见证了无数经典剧目的美丽绽放,其中这六部剧目,更是精彩夺目,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那么,哪部剧可以排第一位呢?
今年是女子越剧诞生100周年,也是越剧大师戚雅仙逝世20周年。为传承越剧文化,让越剧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生活,一场主题为“骄阳似火 越韵清心”的越剧专场活动在静安区文化馆举办,这是中福集团和上海报业集团·社区晨报联合举办的“人生读书会”第五场。
1宁波镇海下面有个小镇叫小港,小港镇里有个港口村,港口村里有个姓李的年轻人,1822年到上海来当学徒,从沙船工人起家,继而投资钱庄、垦殖、轮船和保险业,成为享誉沪甬两地的富商巨贾。李家后裔不断发展壮大,开始在上海大量收购地产,建设房屋。
昔日的上海河流交错,浜浦纵横,其中与吴淞江连接的大支流多称之为“浦”。桃(树)浦、彭(越)浦的名字一直留存至今,有些则被填浦筑路。始筑于19世纪60年代的石门一路、石门二路(南起延安中路、北至恒丰路桥,旧称同孚路、卡德路)的大部分路段,昔日就是东芦浦旧道。
今年是女子越剧诞生100周年,也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逝世20周年。“戚毕”越剧流派表演艺术是由戚雅仙、毕春芳两位越剧大师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搭档表演过程中共同创作、不断探索形成的,也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看过一个叫做《秋田》的电影,英文名字叫The Fall。它把人生分为四个季节,中年是秋。秋,是安静,也是收获。人到中年,把生活调成静音,丰富的安静,便是最好的状态。01 圈小贾平凹在《敲门》中,分享过他的一段经历。他以前很迷恋社交,每次朋友来家里,他都非常开心。
今年是女子越剧诞生100周年,也是越剧宗师戚雅仙逝世20周年。7月16日,一场以“骄阳似火 越韵清心”为主题的越剧专场活动在静安区文化馆举办。戏迷票友们、青年越剧爱好者们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静安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红一起“谈越剧、谈戚毕、谈传承”。
1、六十年代初,上海越剧院赴港演出 ,著名演员徐玉兰、王文娟、吕瑞英、金采风等与港星合影,她们均穿着华丽、典雅的旗袍,惊艳众人,尤其是徐玉兰老师(前排右4),舞台上是英气儒雅的“小生”,舞台下穿着旗袍尽显婀娜多姿的女儿本色。
这些越剧名家大合影的老照片,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记录着越剧舞台姐妹们在光影交错间,将舞台上的风华绝代与台下的真挚情感,交织成一首首无言的诗篇,流传于世,让戏迷朋友得以窥见她们那份超越舞台界限,纯粹而炽热的情谊之光。1、越剧宗师们齐刷刷都站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