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次常规体检后,医院出了报告后,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比较担心,就在网上咨询了身体的一个毛病,关于胃方面的,医生网上客服非常热情,服务态度比三甲医院的好多了,而且回答问题很积极,聊了一会儿相关问题,要我重视问题,加他一个微信,有什么后续问题可以及时沟通,我就加了微信,并且还聊了一会儿病情相关问题,聊着非常热情,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不过我为人比较谨慎,不知道这个医生的话到底靠不靠谱,所以当天给的开药建议和治疗方案没有马上答应,说需要考虑考虑。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多起医生起诉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法院认定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冒用医生名义在线提供健康咨询,侵害了原告名誉权、姓名权,判决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她在网上问诊了一个。叶女士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可能遭遇了诈骗,于是立马报警。接报后,玉湖派出所办案民警迅速反应向开发区网安大队请求协助,网安民警争分夺秒一边通过受害人的手机及时止付,一边联系银行马上采取紧急措施冻结嫌疑人账户。
身体不适时,足不出户上网查询病因、进行网络问诊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互联网问诊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隐患。网络的另一头,医生的资质是否真实?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又该如何认定?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互联网医疗平台存在医生信息错误甚至虚假的情况。
宣传是三甲公立医院专家,挂号收费链接却是私营诊所;表面以科普为噱头,实际以卖药为目的;打着知名专家旗号,背后是营销团队在运作……在短视频平台上,存在大量所谓“网络名医”,通过科普视频宣传,利用医生助理引流,发起微信视频问诊,联合私营诊所卖药,形成分工明确、高效运转的新型“网络问诊
□黄齐超因严重咳嗽在某互联网医疗平台咨询一位执业范围被标注为“呼吸内科”的医生,听从其建议吃药后病情加重,打电话到该医生所在医院,却发现其是推拿科医生。这是浙江何女士此前对媒体反映的在网络问诊时的遭遇。
阅读提示如今,“互联网+”技术打破了诊疗的时间和地域限制。然而,在互联网诊疗发展的同时,部分问诊平台暴露出缺乏互联网诊疗资质、违规开展首诊等问题。专家建议,提升规制互联网诊疗活动的法律位阶,推动部门协同监管,加强行业自律。
上网查询病因、网络问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互联网问诊方便了患者,但仍存在一些隐患。业内人士认为,应细化平台主体责任,以及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批机关、执业登记机关监督和管理责任。“吃了一个月的药,竟白吃了。
因患有多年糖尿病导致眼底病变,王悦在本地医院看过后,想找大城市更权威专家进行诊断。数月前,病友向她推荐了“好大夫在线”问诊平台。她在平台支付72元购买了图文问诊服务,包含60元医生问诊费和12元平台服务费,并上传了7张病情图片。
因严重咳嗽在某互联网医疗平台咨询一位执业范围被标注为“呼吸内科”的医生,听从其建议吃药后病情加重,打电话到该医生所在医院,却发现其是推拿科医生?这是浙江一位姓何的女士此前对媒体反映的在网络问诊时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