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荒漠化和干旱的沙漠此时你想象的应该是土地干涸干旱蔓延但有一个沙漠它是这样牛羊相依绿草相伴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一排排光伏板阻挡了风沙 深埋绿意擦去了大地满脸土黄灰寂光伏+光伏为何可以治沙光伏到底如何治沙“光伏+”的通天本领到底在哪?
中新网兰州4月21日电 4月中旬以来,在距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城20公里的西大河小井子区域,“近自然仿生学原理”行带格局低盖度造林与五带一中心技术研究项目实施现场,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龙网沙障等,按线性、间隔多行交错排列,犹如整齐的“魔方”,将一个个沙丘分割、锁住。
我们先来搞清楚,治沙的目的是什么?治沙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当地生态,形成一个健康的,完整的,可持续性的能完成自我更新的生态环境。在生态系统里,沙漠生态系统的年降雨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或者雨水的蒸发量高于降雨量。我们来看一下宁夏武宁的一个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李昂】 近日,一则“宁夏万亩林场主跪地求供水”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疯传,也牵出了林场主孙国友和宁夏神华宁煤双马煤矿的陈年旧案。 随着新闻飞了几天后,网络上对孙国友的态度也开始分化,从一开始的同情逐渐转向质疑:比如明明是商业林怎么还打着公益的幌子?
长期以来,我国创新主体积极探索,不断书写防沙治沙的“中国答卷”。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荒漠化治理,越来越多的治沙人自愿扎根沙漠地区贡献力量,我国科技治沙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绿色的版图正在华夏大地上不断拓展。
文 | 《中国科学报》 见习记者 叶满山沿着定武高速(G2012)一路向东,当道路与包兰铁路线平行时,只需再前行几公里,便能远远望见黄河沿着群山的北面,在沙山下转了个大弯,向东奔流。铁路线两侧的沙漠被条状的绿色长廊阻隔,像被两条结实的臂膀紧紧保护着。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霁瑶 | 北京报道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国大地上书写了无数个“绿色奇迹”。
沙漠不仅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神秘的一面,还有吞噬土地、掩埋希望的令人生畏的一面,治沙早已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使命,但往往治沙的速度还跟不上沙漠化的速度,直到“吞沙巨兽”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它行走在沙漠之中,一天就能完成40亩沙漠的治理,目前已在甘肃等多地投入使用。
来源:宁夏日报满目苍翠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片由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工人在草方格中播种。护林员在检查树木生长情况。草方格固定流沙。对灵武市白芨滩人来说,那些艰苦治沙和护林的日子,沾满了疼痛、泪水、喜悦,也贯穿了几代白芨滩人的绿色梦想。
荒漠化是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其主要驱动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具体表现为地表土壤严重流失,沙化、盐渍化,肥力下降或丧失,水资源状况恶化,植被退化或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地表出现流沙或呈现荒漠景观,最终导致农田、草原、森林生产力下降直至丧失。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今年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近10年(2011—2020年)北方地区春季年均发生8.4次沙尘天气过程,低于常年同期的1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