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木卫二冰层之下的海洋世界被认为可能适合生命生存随着“欧罗巴快船号”探测器的发射升空,人类对外星生命的探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次任务将深入探索木卫二冰层下的海洋,去寻找这颗星球上潜在的生命宜居环境。有人会问:天文学家为何总是基于地球上的生命形态来寻找外星生命的迹象?
编译 | 杜珊妮研究人员在一块被带回地球的小行星岩石中意外发现了微生物,但它们几乎可以肯定来自地球。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陨石学与行星科学》。2020年,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从小行星“龙宫”上带回了5.4克岩石。当样本舱在澳大利亚着陆后,被运往日本相模原市的一座定制设施。
2020 年 12 月,日本的隼鸟 2 号探测器历经漫长旅程,在距离地球约 3 亿公里的太空中,精准地接近龙宫小行星。这一过程充满挑战,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难题。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隼鸟 2 号探测器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成功采集到了小行星样本,并最终将其带回地球。
火星上的“蜘蛛网”状岩石结构海外网11月26日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25日报道,美国航天局(NASA)在火星赤道附近一个从未被探索过的区域发现了神秘的“蜘蛛网”状岩石结构,NASA已派“好奇”号火星车去进行探测。专家表示,该岩石结构可能预示火星上曾经存在生命。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从未停止。太阳系中的诸多天体,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土星的第六颗卫星——泰坦星,因其独特的特质,备受关注。泰坦星直径达5150公里,甚至超过了水星。它的质量为地球的0.0225倍,密度为地球的0.34倍,表面重力为地球的0.
1976 年,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征程中,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美国宇航局(NASA)的两艘“海盗号”着陆器分别于 7 月 20 日和 9 月 3 日成功着陆火星。这一结果,如同在火星探索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也开启了人类对火星的深入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