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保持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传统耕作习俗和景观风貌之美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联通、同频共振的道路,在新时代红河大地上,汇聚起哈尼梯田保护、传承、发展的强大力量,走出了一条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新路子。
“恪守哈尼梯田保护利用职责,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坚决扛起保护哈尼梯田的历史责任,弘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元阳精神,立责于心,不做守护哈尼梯田的旁观者,扛责于肩,只做守护哈尼梯田的主人翁,全力以赴守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马婧6月21日晚,随着传承千年的哈尼族古歌响起,“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展示暨‘云尚哈尼’云南红河民族文化时尚秀”在京启幕。端午假期,游客可以在园博园内的依文城堡感受哈尼文化,购买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
7月7日晚,“梯田之声·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古歌展演”活动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红河大剧院音乐厅举行。《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项目》传唱团队与红河学院大学生合唱团带来12个精彩节目,让观众随着“梯田之声”去感悟哈尼古歌的博大厚重。
十年,一棵树苗足以拔地而起,成为大树;十年,一个小山村足以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十年,一片梯田足以走出一条熠熠生辉的生态文明保护之路。6月21日,“云上梯田 梦想红河”——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宣介活动在北京举办,亿万目光再次聚焦在这片人文荟萃的文明之地上。
5月8日拍摄的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多依树梯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新华社昆明6月24日电(记者曾维)种稻、养鱼、喂鸭……这是大鱼塘村村民李正福在梯田耕作的日常。这种“稻鱼鸭”的耕作方式对于哈尼人来说已传承了上千年。
今年是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第十年。自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以来,作为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保护与开发,全力守住了哈尼梯田遗产区的绿水青山,护住了“四素同构”生态系统。
光明网讯秋日的元阳哈尼梯田云雾缭绕,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走进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大渔塘村“稻鱼鸭”综合种养基地,成群的鸭子在梯田里自由穿梭,形态各异的鱼儿在梯田里游来游去,村民李正福正在田间忙碌……一幅现代农耕的生态图景徐徐展开。
申遗成功10年来,红河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以维护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全力以赴推动哈尼梯田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取得积极成果、焕发新的活力。
“申遗成功十年来,金平县始终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维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为重点,坚守保护第一的遗产利用底线和规则,充分发挥红河哈尼梯田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价值功能,以农民增收为导向,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筑牢了 ‘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和人文根基。
2013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今年是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近日,来自泰国的罗雅菲和来自菲律宾的雷克西和到访了哈尼梯田,近距离体验哈尼族文化,感受当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10年来元阳县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以生态保护为先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全力抓好旅游发展阿者科村 龙俊 摄以梯田农业底色绘就经济发展蓝图依托哈尼梯田水生态环境,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申遗成功10年以来,先后投入9305.37万元,发展种养8.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申遗成功后的十年,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一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梯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