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许多作品,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等。而正是在这样的集中时段创作中,这11个“我”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差别,不可能共融为一个人。《狂人日记》中有两个“我”,一个是作为狂人的写下日记的“我”,这个自然不算,而另一个“我”则是叙述者“余”——出
《孔乙己》是一篇经典课文,总想寻求一些新的尝试,却往往摆脱不了习惯的桎梏。情景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范进中举》,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摧残,我们再来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思考这位被科举荼毒的书生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1919年3月,鲁迅先生发表杂文《孔乙己》,1915年9月,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上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其中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打倒孔家店”,孔乙己大概因为带了孔姓的原因,所以在运动中所引起的关注度就格外的高。
小说以我的形式展示出了孔乙己的生活,我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因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便被安排到外面做点事,外面短衣主顾,短衣主顾虽好说话确十分严格怕往酒里掺水,故此我被安排温酒的职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唯一穿长衫的人,虽穿着长衫却又脏又破的,说话时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二来,《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体现了不同时代下,相同的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社会风气:《范进中举》中范进周围的人趋炎附势,表现畸形社会人们对于功名富贵的迷狂;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塑造的一个特别的人物,很成功,在一百多年后,还是常被人提起。那么鲁迅为什么写这样一个人物?本期视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联芬教授继续讲鲁迅,谈谈他笔下的孔乙己。05:25杨联芬教授谈孔乙己(05:25)《孔乙己》讽刺什么?《孔乙己》是鲁迅《呐喊》里的第二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