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宋贵斌在院子里走路。 郭秀梅 摄图为宋贵斌在院子里走路。 郭秀梅 摄中新网锡林郭勒7月14日电 题:草原阿妈陪脑瘫儿子签器官捐赠表:换个方式继续陪你作者 王鸣远“没能给儿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我也决定像儿子一样捐献自己的器官和遗体,希望用这种方式一直陪着儿子。
在这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草原母亲”都贵玛。上世纪6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安排下,内蒙古自治区接收了3000多名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孤儿,牧民亲切地称他们是“国家的孩子”。
61年前,她跟着兄弟姐妹们从南方来到内蒙古,那一年,她只有两岁。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江苏等地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面临饥饿威胁,在国家安排下,3000名孤儿送到内蒙古收养,他们从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午后,杨铂玛(右)和村里的老人喜欢来到村中心的公园里聊天。□ 本报记者 杨若兰 见习记者 张婧怡 杨钰洁 文/图一头花白的头发,一件老年妇女爱穿的毛线衫,行动少许缓慢。远远地看,杨铂玛与村子里的其他老大娘并无区别。走近了,只见她手上拿着一串念珠,一些藏族群众的日常佩饰若隐若现。
11月20日是“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从南京认亲返回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第二天。上午9点半,他就驾驶电动三轮车带着南京特产盐水鸭等礼物,来到了“草原母亲”都贵玛额吉(额吉,蒙古语,指“妈妈”)的家中。他觉得自己找到姐姐了,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额吉。
图为新兵向“草原母亲”敬礼。 杨启武 摄图为新兵向“草原母亲”敬礼。 杨启武 摄中新网乌兰察布3月18日电 题:“草原母亲”都贵玛的眼泪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老额吉(蒙古语,译为母亲),我是钢其尔的外孙,我叫加那。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6月2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与北京演艺集团联合出品,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创作,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中国杂技团、北京市杂技学校联合演出,大型史诗舞台剧《国家的孩子》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卡酷剧场成功首演。
□连冠华辽阔无边的草原从来都像一位心胸开阔的男儿,张开他如天地般宽厚的臂膀,接纳了上世纪60年代从南方来的3000多名上海孤儿,用青青的牧场和洁白的毡包将她们呵护,给这群无依无靠的孩子们一个个温暖厚实的家。50多年过去了,这些昔日的孩子们过得好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三千孤儿来到内蒙古,被“草原母亲”们养育成人。他们和“草原母亲”原本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三千孤儿与“草原母亲”们之间,演绎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传奇。这些孤儿来自哪里?他们为什么会来到内蒙古?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千孤儿入内蒙”佳话背后的故事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9日电 题:“三千孤儿入内蒙”佳话背后的故事新华社记者于长洪、张丽娜、魏婧宇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