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外界部分声音对“水稻上山”项目的质疑,6月30日,在云南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旱地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能亲自到现场去,与当地农民“一家家地问,一家家地谈”。
中新网金华5月24日电(董易鑫)“现在,我们在更早的地层、年代里找到野生稻遗存,说明稻作农业在上山起源有自然基础。特别是,这次我们发布的这项研究中,发现了13000年人类对水稻干预的证据,说明上山稻作文化的起源时间还可以向前追踪,这是上山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之一。
针对网友对水稻上山“不切实际、产量不高、费力不讨好”的质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日前就“水稻上山”的科学原理、适用条件、产量情况、探索价值等问题作出了解答,称“水稻上山”并未带来开山毁林造田等情况。
“水稻上山”之后,该科普“下山”了。近日,“水稻上山”舆论闹剧才逐渐收场。而当热度退去,我们更应该思索的是,一件本可以带来好处的创新农业技术,为何会一时间被误解、抨击?(7月5日《科技日报》)谣言从何起?
资料图: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图/新华社近日,“水稻上山”引起网民热议,很多人不理解,质疑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产量也不可能那么高。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大意是说某地搞了“水稻上山”,进入汛期雨水增多,暴雨将梯田冲毁,令人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