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解剖"了EP—3C运送美国之后,发奋图强的中国军工借助运—8陆续研发一系列高新工程机,为中国空军的战略进攻打造先进、可靠的"电子屏障";我国的专用电子干扰机已经延续三代:轰—干5、轰—干6、运—9G。
歼11战斗机身上事实上有着俄制苏27战斗机的血统,这是因为歼11A战斗机就是我国生产的苏27战斗机,而随着歼11战斗机的不断改进升级,从歼11B战斗机开始,我国就已经实现了对于歼11战斗机的完全自主生产制造,目前歼11B战斗机上已经装备由我国国产的航电设备,航空发动机以及国产武器,此前我国曾拿出一款被称之为歼11D战斗机的计划,而且如今歼11D战斗机计划并没有继续走下去,歼11D战斗机的很多先进技术已经被用在了歼11BG战斗机上,所谓的歼11BG战斗机也是对歼11B战斗机的后继改进升级。
印度媒体《印度欧亚时报》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中国歼11战机“软化”了美国空军。这里说的“软化”,片面理解指的就是歼11作为中国拦截美国飞机的“劳模机型”,在拦截过程中,让美国飞机不得不“服软”。问题是,中国有这么多先进的战斗机,为何偏偏是歼11呢?
前几日一张北部海军航空兵某场站图算是火了,原因就是背景里出现了一架全新预警机,或者说是粗看是KJ-500,细看发现差异不小,有传闻可能是KJ-700,真假不清楚,但其缝合怪的性质却是一览无遗,当然只要性能优异,缝合就缝合吧!
歼 - 11 作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是中国引进俄罗斯苏 - 27SK 生产线后的国产版。如前所述,可以参照美国 F - 15EX 战斗机的模式,将部分歼 - 11B/BS 战斗机升级为 “歼 - 11 武库机”,极度强化其雷达和挂载能力,并升级机载航电系统,以便能够和歼 - 20 等战机进行更好地配合。
根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的一则消息显示,解放军空军航空兵部队派出了歼11B和歼11BS战斗机,进行了长达5000公里的长途奔袭,对于歼击机航空兵来说,进行长达5000公里的长途分析并非易事,因为在歼击机内部驾驶舱是相当狭窄的,飞行员很少有活动的空间,同时歼11B和歼11BS战斗机均不具备空中受油能力,所以这些战斗机经历了长达20个小时的飞行期间在多个基地进行停靠,此次歼11B和歼11BS战斗机所停靠的基地也是陌生空军基地,这对飞行员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