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3月25日电(记者徐海涛、陈诺)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将于近期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向芯部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1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的科研新目标发起挑战,力争将世界可控核聚变能源研究推向新高度
中国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纪录【中国人造太阳亿度百秒经历近10万次实验】5月28日凌晨,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造太阳”EAST控制大厅,电子屏幕最上方显示的一串数字定格在“98958”,这是从2006年至今的实验次数,也在这一次,EAST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
界面新闻记者 | 戴晶晶中国“人造太阳”进度再次迎来刷新。1月20日,位于安徽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EAST)实验装置实现了超亿度、1066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下了托卡马克装置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人造太阳”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突破?
今年1月,“一剑一堆”成为国内硬科技界的开年热词。“一剑”是指强流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制,得名于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的赤霄剑,是一把实打实的“光剑”。1月14日,“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为核聚变装置材料研发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是因为它们的环境异常恶劣,没有氧气、水,温度也很极端,要么高温,要么寒冷,没有生命存在,除了孤寂、荒凉、死气沉沉,就是电闪雷鸣、硫酸雨横行,要不就是恐怖的大气压,没有磁场保护的裸露环境,时刻遭受太空辐射的伤害。
一般来讲,既然太阳在不断地损失物质,那么太阳在未来应该会越来越小才对,但科学家却告诉我们,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在未来的日子里太阳的体积将会持续增大,在大约50亿年以后,太阳还会变身为一颗巨大的“红巨星”,其表面甚至会膨胀到地球轨道附近。太阳每小时会“烧”掉144亿吨物质,为何在未来还会越来越大?首先要说的是,太阳的质量大约有2千亿亿亿吨,由此可见,与太阳本身的质量相比,144亿吨根本就不算什么,按照每小时“烧”掉144亿吨的速度,即使在50亿年以后,太阳因此而损失的质量也不过占其总质量的万分之3左右,对太阳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当宇航员从空间站俯瞰地球时,地球仿佛是悬浮在黑暗的宇宙中。如果将镜头继续拉远,整个太阳系也不过是银河系边缘的一粒微尘。这时候,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出现了。太阳的重量高达2000亿亿亿吨,为什么可以悬浮在宇宙中呢?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气态球体,直径约为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