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古代“合香”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合”字就蕴含了古人无限的深意,“合”并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深度的融合之意,“合香”的概念是汉代确立的,它根据中医理论:人闻香而气血顺行,人闻臭而气血逆行,中国人对于万物同时也有阴阳之分,天为阳地为阴,同样气味也分阴阳,古人把味定为阴把气定为阳,认为气味相合就能起到对人养护的作用。
天桥区作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文化积淀厚重,葡萄软月、洛口醋、侯氏社火脸谱、中药和香制作技艺……种种精湛的手造作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蕴含着沉淀和坚守的韵味,如今仍然以各种形式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为弘扬传统文化、了解非遗,走进非遗,推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知产赋能 非遗焕彩”项目团队于2024年11月16日前往天津市河西区西岸非遗体验馆,在李氏古法合香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李媛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香丸香珠制作。
远在汉代末年,我国就已与西域各国有了广泛、频繁的医药交往。初夏时将树皮击伤或割破,深达木部,使分泌香脂,渗入树皮内,至秋季剥下树皮,榨取香脂,残渣加水煮后再榨,除去杂质,再溶解于乙醇中,滤过,蒸去乙醇,即得。
不同的香草制粉和泥手搓成型的香珠,由于是十多种甚至二十多种的中药香料做成的,各类香料“生克制化”不断发酵,故能留香百年,这种香珠与沉香、檀香珠最等木珠大的不同在于“集本草之效,兼诸香之妙”。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有回答:佩戴特定中药,有“避疫气,令人不染”之效。
每至炎炎夏日,不但酷热难耐,而且暑湿困乏,人贪图寒凉反为风寒所伤而出现夏季感冒。此时有一味药物或者以这味药物为主的中成药就十分常用且有效,甚至成为夏季防暑、治疗中暑的专用药,那就是藿香以及藿香正气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