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届广交会第三期昨天(5月1日)在广州开展。展馆内热闹非凡,线下展位一位难求。记者的观察视角延展到场外,发现“外场”同样火热。地铁站、公交站、酒店前台,是境外客商可能聚集的场所。尽管一些外贸中小企业不能直接参与线下展,但这些企业在场外寻找机会,积极展示自己。
技术正在逐渐改变浙江义乌商户做生意的方式,在义乌这个“世界超市”里,传统商贸行业从业者正在积极拥抱新一轮的AI技术变革,进行着一次贸易升级。上午,做竹木制品生意的傅妙玲已经在店里忙开了,最近,通过数字人视频找到她的客户有不少,每天都可以出10万元到30万元的订单。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祝瑶外语水平不太行,也能做外贸生意?今后,这不仅“敢想”,还能“敢做”。昨天,阿里巴巴国际站在浙江义乌发布了首个全链路外贸AI产品。AI浪潮之下,首个在实际中产业落地的应用来了。当“懂外贸”的AI来“打工”了,它能实实在在地为广大外贸商家做些什么?
只需输入商品中文标题,AI自动会提炼出适合海外需求、有卖点的英文介绍;上传商品图片、视频,自动生成出符合海外买家审美的外景照片、英文解说视频;自动翻译并总结买家英文聊天内容,形成英文版回复话术,一键复制即可与买家交流——8月24日,外贸行业首个AI应用产品在“世界超市”浙江义乌落
从一位年轻的男中医妇科大夫直接转行,不会外语的祝越一头扎进外贸红海卖袜子,竟然一年做到了2000多万的销售额;同样是不会外语的95后刘禹川,在别的同龄人撸猫遛狗做“铲屎官”的时候,他竟然靠着猫砂在海外铲除了年销4000万的业绩。
央视网消息:这些天,广交会连着进博会,各国外贸人来来往往。这其中,“00后”姑娘方菁是个外贸经验还不到半年的“新外贸人”。今年三月份,她从互联网公司辞职,打算自己创业。专业不对口、英语不太好,从没接触过外贸的她,怎么就敢踏上外贸这条创业路了?来看今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