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4对农民工夫妻挤在一个房间里,晚上相互对视,没人敢先睡的视频火了。据了解,这4对民工夫妻是到工地打工的,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分配宿舍的时候,由于工地夫妻房紧缺,所以4对夫妻被临时分配到一个房间里住。
在上海,更多的一线劳动者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张床”、“一间房”和“一套房”。4月19日上午,位于上海闵行区新虹街道的中航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揭牌启用,首批110名外卖小哥住进3号楼,拥有了自己温暖的“新家”。这是迄今为止沪上第一幢名副其实的“(外卖)小哥楼”。
上海保障房体系中的“一间房”再添新品种,主要面向建设施工一线工作人员、环卫、市政、绿化、快递、家政、医护等定向供应,在上海各区均有分布,床位月租金集中在500元至1000元,截止目前,上海各区累计筹措“一张床”已超1.1万张,上半年已供应7000张。
他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为了生活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为了生活父母成了孤寡老人。可在外面打工的艰辛又能向谁去说,病了不敢看医生,累了不甘心请假休息,更夸张的是为了节省房租,四对夫妻还要挤一间宿舍一起生活休息。
上海闵行,公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租客介绍一网通办的相关服务。上海闵行,租客在共享健身房内锻炼。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四人间。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租客在篮球场打球。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租客在共享厨房内洗碗。
他们,是穿梭于钢筋水泥间的超人,只为畅通八纵八横;他们,是盘旋于高空电缆间的舞者,只为保障四方光明。我们习以为常的便捷,是他们用凡人之躯创造的世界奇迹。从来都没有什么基建狂魔,背后是伟大也平凡的劳动者。致敬中国基建人!
说到住宿条件,工地无疑是最简陋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成本,另一方面是条件实在有限。众所周知,建筑工地一般都位于比较偏远的地方,不具备出租的条件。偶尔在市区,附近的房租比较贵,打工的人也不愿意出那笔钱。不过好在工地一般都会提供住宿,但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比想象中的还要差。
烈日习习,一阵尘土飞扬。不到十分钟,去拌合站的车回来了,几个人下车,其中一人走到雷洪面前:“局长,根据拌合站的操作员交代,他们在昨天早上就接到通知,每方混凝土减少一百公斤水泥。”一听是昨天,施力华松了一口气,雷洪质问:“谁让降低强度的?
因为有一部分人中午没在食堂吃,并且晚上更是绝大部分都不在这里住,所以四人一间的学员宿舍空得很。桂卿斜躺在一张单人床上,悠闲地顺了顺胸中的气和腹中的饭,他没话找话道:“刚才我上厕所的时候,发现墙壁上有一首打油诗写得挺好玩的,很有意思,不知道你看见没有?”
近年来,上海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为许多来上海的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提供了住房保障。如今,“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筹建工作正加速推进。